python装饰器详解
Python之装饰器详解
一、装饰器定义
定义一个函数,可以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对该函数进行一些包装,不改变函数的本身。
二、装饰器四部曲(分解)
1、函数可赋值给变量。若赋值给变量的是调用后的函数,变量的值就是return的返回值。
切记:函数赋值给变量,只看return的值。分清楚函数是处于调用状态还是未被调用状态。若函数没有写return,默认return为None。
例如:
解释:把函数foo赋值给a和b,a赋值的是调用后的函数,变量的值就是返回值。b赋值的是调用前的函数,所以b就是那个赋值的函数。函数本身+(),就是调用。
可以用callable判断某个东西是否可以被调用,call是调用的意思,able是“能的”形容词后缀,翻译就是可调用的。b是函数本身,可以被调用,a是函数的结果,不能被调用。
小技巧:
我们可以用.name看一个函数的信息,例如:b函数其实就是‘foo’函数。
2、函数可以作为参数传递,在函数内部仍可进行调用。可以将函数在内部定义理解为一个变量在内部定义。
解释:我先定义一个函数foo,然后再定义一个函数bar,我调用foo的时候,即foo(),没有设置传递参数,打印了1234.我调用bar的时候,传递了一个函数foo作为参数,即bar(foo),得到的结果就是func(),调用函数本身,所以得到1234的结果。
3、函数可嵌套定义,并可在内部直接调用。且可调用外层函数传递的参数。这一步很关键。
解释:内层函数可以调用外层函数传递的参数,f(1234)传递给了内层函数。内层没有找到x变量的值,就要去临近的外层变量寻找。外层传递一个1234,就传递给内层了。最后一行的bar()是在外层函数的内部直接调用内层函数。
函数嵌套定义就是可以把函数看成定义一个变量,类似于b=1,还有就是内层函数可以调用外层函数传递的参数,记住这两点就可以了。
4、函数可以作为return的返回值
解释:上面定义了一个函数,下面定义了一个函数返回函数。对变量a进行赋值,可以使用a.__name__看到a的函数名,a就是bar,为什么是bar呢,因为第一条:给变量a赋值的时候,只看return,return的是函数的函数func,所以是bar。
三、组合起来就是装饰器
解释:最后的foo就是wrapper,就是deco(foo),是内层函数“g()”,可以用foo.name查看,就是wrapper,callable(foo),可以看到它可以调用。
还有一点,如下图,笔者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点疑问:
上面的三个过程,第一个是给变量赋值的过程,第二个是打印变量的过程,第三个是函数调用的过程。变量赋值看return,不要看他出现什么结果,这个时候就是把return的1赋值给a,所以打印a才会出来1,函数调用的过程,就是执行函数内部程序的过程,函数内部有一个打印,一个return,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这样,我们就很好理解上面的结果了。
上面的这个“函数赋值给变量”就是装饰器的核心原理,装饰器接受函数作为参数完成调用,再将返回结果赋值给该函数同名的变量。以后再通过该变量名调用,就是被装饰器装饰过的函数。
四、Python装饰器用法:@
解释:@deco相当于foo=deco(foo)。
1、内层函数也可以定义参数:
解释:参数的传递是先传给wrapper,wrapper在把这个参数传递给func进行调用。wrapper接受的参数的个数要跟foo的一样,我要通过wrapper转给foo。
2、装饰器方法总结:
通常最内层函数的倒数第二层函数,定义接受一个函数参数
装饰器内部嵌套定义了什么函数,就要讲该函数作为return返回值,未调用的。
最内层函数的参数定义最好和传人的参数定义一致,或者使用(*arg,*kwargs)这种可变参数的定义方式。
装饰器外层函数只会执行一次。外层的操作执行完成后,就不会再输出了。执行的都是内层函数wrapper。
对装饰的函数进行属性传递:被装饰的函数的name,名称,doc注释等等,都无法保留,都是内层函数的,这个时候就要把wrapper的属性改掉,改成我们接受函数的属性。也有一个专门的模块:from functools import wraps。用法@wraps(func)
nonlocal:Python可以使用外部函数变量,无法修改外部函数自身。此时可以用nonlocal关键字标记需要修改的变量就可以修改该变量的值了。例如统计函数的次数:
带参数的装饰器:无非就是再加一层,内部可以不用动。如下,增加一个参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