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死亡时意识能够暂存,这可不是开玩笑【马哥教育新闻快报316期】
各位小伙伴下午好,今天是2018年11月26日,这里是马哥教育新闻快报316期。
本期重点关注:人类死亡时意识能够暂存,这可不是开玩笑
【快报内容】
1.人类死亡时意识能够暂存,这可不是开玩笑
最新研究称,当人类死亡时,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在手术室中,当心脏提供给大脑的血液供给被快速切断时,患者就会被正式宣告死亡。但是研究表明,患者死亡后精神和意识至少在短期内会继续工作,这意味着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死亡。
事实上已经有证据表明,“死去的人”躺在手术台上时甚至能够听到医生宣告他们的死亡。这一发现对于全世界的宗教来说意义深远,因为宗教认为人类死亡时灵魂会发生转移。
此时,人们处于死亡和存活共存的状态,而且完全能够意识到他们即将消失。这项可怕的研究也成为好莱坞电影《Flatliners》的真实映照。电影中一群医学院的学生通过轮流服用化学药物让心跳停止来进行濒死体验。在电影中,他们体验到了某种形式的来世,但是最新研究比电影更加古怪而且更加令人惊恐。
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院急救护理与复苏研究中心的负责人 Sam Parnia 博士称:“人们在死亡的第一阶段或许仍然能够存在某种形式的意识。一旦进入这一状态,血液不再向大脑输送,这意味大脑功能几乎立即停止。患者会失去所有的脑干反应,咽反应、瞳孔反应全部消失了。”
Parnia 和他的团队在欧洲和美国进行了死亡后意识暂存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对象就是刚刚遭遇心脏聚停的患者,而且这项研究是该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他声称:“我们想要了解当人们经历死亡时的准确感受,因为那将是我们所有人死亡时经历的相同体验。”
他补充道:“我们也研究了死亡情况下的人类思维和意识,以此了解意识是否会消失,或者在人类死亡一段时间后是否还会继续存在。我们想要了解大脑内部的实时变化。有证据表明,在手术台上心脏停止跳动但却被救活的患者能够准确描述他们周围发生的事情。这项研究只是对这些发现的一种延伸。”
Parnia 博士称:“他们描述称会看到医生和护士们的忙碌,而且能够描述出当时发生的对话和场景。目前,死亡时刻的判断全部都是建立在心脏停止跳动的基础上。从技术层面上讲,那就是我们对死亡时间的认定方式。”
2.同程艺龙今日赴港上市 强劲业绩能否换来股价大涨?
腾讯科技讯,11 月 26 日消息,同程艺龙今日赴港上市,发行价定为 9.8 港元。腾讯科技全程视频、图文直播。
6 月 21 日,同程艺龙递交招股书,正式启动了 IPO 的计划。但今年整个港股走势不佳,小米、美团等诸多赴港上市的科技公司,股价表现一般,均出现了破发的情况。同程艺龙此番赴港上市,股价会有怎样的表现,值得期待。
业绩强劲
招股书显示,合并之前,同程、艺龙连续三年保持了高速增长,且均已在 2017 年实现盈利。
招股书披露的信息显示,同程的收入从 2015 年约 5.8 亿元,增长至 2017 年的约 27.1 亿元。艺龙总收入由 2015 年约 10.3 亿元增至 2017 年的约 25.2 亿元。二者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 116.0% 和 56.7%。
同时,同程和艺龙毛利率连续 3 年实现增长,艺龙毛利率由 2015 年的 37.7% 增长至 2017 年的 67.8%;同程毛利率由 2015 年的 60.6% 增长至 2017 年的 68.3%。
从财务数据看,同程艺龙均已在 2017 年实现盈利,艺龙 2017 年净利润为 1.94 亿元,同程 2017 净利润为 4.91 亿元。
11 月 8 日,港交所更新了同程艺龙聆讯后资料集,根据最新披露的信息,截至 6 月 30 日,同程艺龙总计实现盈利 8.45 亿元,超过同程及艺龙二者去年全年的盈利 6.865 亿元。
投资阵容和合作伙伴堪称豪华
与普通香港 IPO 不同的是,同城艺龙并没有基石投资者(一流的机构投资者、大型企业集团、以及知名富豪或其所属企业)。但是同城艺龙的战略投资者已经堪称豪华。
根据招股书显示,腾讯为同程艺龙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 24.9%;携程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 22.88%。
不仅如此,2018 年 6 月 4 日,华侨城集团与同程旅游集团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华侨城集团将战略投资同程旅游集团,总投资额度超过 20 亿元。交易完成后,华侨城集团成为同程旅游的重要战略股东之一,双方将发挥线下资源与线上大数据的战略协同效应。
因此,即使没有基石投资者,同程艺龙首席战略官吴嘉竹依然表示,“我们的 IPO 引起了一些多头全球机构投资者的兴趣,我们非常有信心完成在香港的 IPO”。
3.华为的西欧新故事:进入市场18年,终于反超苹果紧追三星
划重点:
- 华为在 2018 年二季度以 670 万部的销量,拿下 24.8% 的市场份额,成为欧洲第二大手机商。
- 华为西欧总裁认为,他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是让外界知道华为,二是让华为从“知名”到“美誉”。
- 一名业内人士认为,华为得以领先的原因是研发投入、野心以及背后的强大执行力。
拥有 350 年历史的巴黎歌剧院是一栋“结婚蛋糕”式的大型建筑。JP Thiellay 先生热爱歌剧,并最终成为巴黎歌剧院总经理,这缘于小时候父亲的教育。几十年后,Thiellay 希望数字技术像“父亲”那样把歌剧带到全球,让歌剧院的艺术登上人们的手机屏幕。
今年 4 月,当 Thiellay 向华为讲述这个故事时,这家公司刚刚超越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华为打算投入 90 万欧元,用三年的时间帮助歌剧院建设完成“数字学院”,推动歌剧艺术的传播和文化瑰宝的留存。
到 2019 年,全球各地的人们通过巴黎歌剧院的在线平台“数字学院”,就能欣赏到《费加罗的婚礼》,而这只是华为数字欧洲愿景的一部分。如今走在罗马街头,连交通灯都用上了华为的 AI 技术;在北欧,渔场开始利用华为的新设备控制鱼料投放,降低成本。
这不再是人们熟悉的华为用电信设备四处征战的故事了。
刚到欧洲的前七年,华为运营商业务负责人彭博每次在机场,都被海关询问,“华为是谁?”彭博把手机翻过来,抠开电池盖板,向海关展示里面小小 logo 的华为。
11 年后,2018 年二季度华为以 670 万部的销量,拿下 24.8% 的市场份额,是欧洲第二大手机商。这些手机给华为带来的收入中,其中半数来自高端手机。西欧是高端市场,征服一个高端市场,意味着拥有了征服全球的能力。手机把华为品牌推向全球,而品牌则是一家公司得以不断扩大边界的关键要素。
此时,彭博已升任华为西欧地区部总裁。再到机场,海关人员改而向他打听华为手机的最新配置。
在西欧,外界看到的华为,形象越来越从容、丰满,从一家电信运营商,一家手机公司,逐渐转变为一个提供智能生活的科技公司。它不仅提供技术服务,还要同当地的各行各业一起打造移动互联的生态系统。AI、5G、IOT 等是生态的底层,手机则是这个系统的推手。
华为进入西欧 18 年了,这里不是华为最早进入的市场,也不是最晚的,但却是最关键的。
不是 what,而是 why
华为西欧地区部总裁彭博认为,让欧洲主流社会认知并接受一个品牌,与知道一个品牌,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试图总结彭博在欧洲的 11 年,他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让外界知道华为;第二件事,是让华为从“知名”到“美誉”。第一件事时间长且艰辛,第二件事,他正在做。这件事情十分重要,因为,形象升级可以帮助华为不断拓宽欧洲的边界。
2004 年,德国杜塞。彭博要向对“华为”一无所知的欧洲运营商推销数据卡。正式的会面很难约到。为了偶遇客户,他多次在数个欧洲机场辗转之旅。第七次,终于在杜塞的机场大厅,堵住了客户,获得了半小时的会面时间。
八年后的 2012 年,华为作为一个电信设备公司,在西欧家喻户晓。那一年,华为开始在内部讨论是否要做自主品牌手机,彭博有一些担心。毕竟,即使外界知道华为,也不见得会买账。当时,华为已为欧洲几个主要运营商代工手机多年,站在运营商身后的生意,其实也还不错。
但诱惑也是十足的。手机是一个全球分工极度成熟的市场,欧洲又因人均 300 欧元以上的手机消费,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端市场。拿下欧洲,意味着在终端领域成功了一半,也意味着成为全球领导品牌。
华为开始向欧洲运营商合作伙伴释放信号。在一次业务沟通上,有欧洲运营商大佬表达了谨慎的悲观——没有无线商做成自主品牌的先例。意思是,你们要做手机可以,但需要从头再来。
当时在场的,有彭博,还有新上任的集团消费者 BG 总裁余承东。在此之前,余承东在华为掌管年收入超过 390 亿美元的无线部门,曾在任期内使华为超过爱立信,成为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商。
六年匆匆过去,第三数据分析机构 gartner 数据显示,2018 年二季度华为以 13.3% 的市场份额取代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市场地位已完全不同。彭博依然记得当时欧洲运营商的否定,唏嘘之时,他总忍不住要跟别人讲那段故事。
“让欧洲主流社会认知并接受一个品牌,与知道一个品牌,完全是两码事。”他对《财经》记者说。和上世纪 90 年代华为第一次踏上欧洲土地,开拓运营商市场一样,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甚至比前者还要困难——数字不完全等于被接受。
他和其他华为欧洲伙伴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从背着双肩包的叩门人,转变为拿着红酒杯和客户相谈甚欢的伙伴。
“在欧洲做生意不难,但是要做成高端品牌,形成主流社会接受的形象很难。” 华为西欧地区部消费业务负责人戢仁贵总结欧洲社会的这种特征,“欧洲市场要的不是 what(你能提供什么),而是 why——为什么我们需要你?”
华为是一家善于总结的公司,这种对 why 的追求,在后来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开拓欧洲市场时的重要考量,手机业务只是其中之一。
要在高收入消费市场争取认同与好感,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必须要有“商品的生活提案”能力。因为消费者购买手机的理由不再只有功能,还包括仪式感和自我时尚。
这个市场的头号玩家们无一例外,成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 why。三星通过多年体育营销,融入欧洲人的生活。苹果则靠其对艺术及时尚的敏感,获得人心。
如何向欧洲讲述华为的 why 成为了难题。2015 年底,彭博已经升任欧洲业务大区总裁,分管包括 IOT、电信以及手机在内的条线。挑战被传递到他的继任者,接手消费者业务的戢仁贵身上。
戢仁贵总结,挑战集中在没有“特别成功”的产品。好的产品也不完全等于成功。2015 年发布的 mate7 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前后参与研发的超过 2000 人,历史最高峰值是一个月内有 500 个工程师投入进来。这款在中国月销量过百万的手机,在欧洲的表现却乏善可陈。最直接的理由让大家想不到:6.5 寸对于欧洲人来说太大了,而且他们不喜欢土豪金。
很显然,如果不够理解欧洲,就无法真正了解欧洲人的需求。直到 2016 年初,华为手机在欧洲的份额都不足3%,有些型号的销量甚至只有四位数。
华为的嗅觉一向敏锐。这家公司开始在欧洲建立美学及设计中心,还设立了专门的产品中心,用以收集用户诉求及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戢仁贵会将欧洲中心的每月报告,亲自汇总给余承东,汇报内容细致到了产品的尺寸、手感以及颜色。余承东参考后,为下一代产品提供改进和创新的线索。彭博总结,这个过程很像拧毛巾,前端和后端同时促进。
他们还发现,成功的产品需要配合好的品牌和故事,否则很难说服合作伙伴。2016 年 P9 发布,是全球首款搭载徕卡镜头的手机。但华为跟徕卡的合作来来回回谈了两年。戢仁贵认为,归根结底是当时对方并不完全了解华为是一家怎样的公司,并没有建立完全的信任感。
另一个华为
今年夏天,米兰 Doumo 白教堂旁,主题为“新文艺复兴”的线下摄影作品展出了一个月,引得不少路人驻足。这是华为新品 P 20 pro 在意大利的上市活动。照片从 310 万条当地评论和转发中甄选出来。被赋予的含义是向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致敬。
戢仁贵在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特意强调了 P20 pro 发布时的国内主题:突出自拍和美颜,以显示华为这几年对流行文化交流的洞察。
他认为,在英国、意大利讲故事要幽默、含蓄;非洲或者亚洲就需要直白。
探索怎么让正确的故事配合好的产品,华为总共用了六年时间。戢仁贵把 P20 的发布视作一次典型的突破。与当年 mate7 不同,P20 及 Mate20 的华为高端手机系列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几款售价均在 5000 元以上的手机,除中国外,最大的市场是欧洲。
从 2018 年开始,华为每在欧洲卖出两部手机,就有一部是高端机。某种程度上,手机业务帮助华为更加理解欧洲,同时也是欧洲重新认识华为的窗口。
“华为很年轻,是一家很创新,又具有活力的公司。”巴黎歌剧院的 Thiellay 先生对《财经》记者说。他认为,华为不仅拥有过硬的技术实力,还有巴黎歌剧院所不具备的灵活。
今年 4 月,当华为法国处代表施伟亮见到 Thiellay 时,这个 350 年历史的文化遗产正面临巨大挑战。巴黎歌剧院其实从 2015 年就开始数字化转型,包括投资 APP 和建网站,但进展缓慢。四年半过去了,只有两个技术人员。
递出橄榄枝的是华为,在此之前,华为在伦敦已为 Saatchi 画廊提供了技术服务,更早之前还在中国也正在帮助中国故宫博物院进行数字化转型。
Thiellay 的设想是,让全球的歌剧爱好者通过手机上的“数字剧院”就能欣赏帕瓦罗蒂。他还希望将来把数字剧院放到华为云上,因为随着歌剧内容的增加,对容量和画面渲染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施伟亮认为这符合华为今年提出的新故事: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个体、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双方一拍即合,项目从开始到签订协议只花了三个月。
“过去在欧洲,我们的角色是通过电信技术促进传播。在智能手机已经普及的今天,我们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施伟亮说道,华为希望构建一个平台,让所有的客户和合作伙伴能互联,并打造自己的应用。
去年起,华为开始为北欧渔业公司提供 IOT 技术服务,加速其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技术每年帮助渔业公司节约 10% 的鱼料,相当于缩减了 6 亿美元的成本。
提供这项技术的是华为位于欧洲的联合创新孵化中心。今年华为在巴黎建立了第二个联合创新孵化中心,第一个在慕尼黑。到 2021 年底,西欧孵化中心的总数将增加到 3 家,总投资将超过 5000 万美元。这些中心聚焦工业制造 4.0、智慧城市、新零售及 IOT,为华为在欧洲要讲的新故事,提供本土技术支撑。
在欧洲社会看来,18 年过去了,华为已经从最初的一家电信设备商,变成了一家提供智能生活的连接公司。它不仅提供技术服务,还要同当地的各行各业一起打造移动互联的生态系统。手机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推手,一方面让外界感知华为,另一方面作为数字化的终端环节,便于用户抵达服务。
即使在国际化的早期,华为对移动互联时代也有清醒认识和明确探索,对手机业务的坚持就是例证之一。
关于要不要做自主品牌的手机,华为曾历经数年争论。反对声音并不去计算手机有无未来,他们看到的是当期的利润。2012 年切掉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一家厂商根据另一家厂商的规格和要求设计和生产产品)业务后,欧洲区的利润下降了 60%。泛网络行业的利润远高于手机,更何况当时的华为手机销量可怜,能卖出去的也只是低端机。
但对于余承东他们来说,大企业也有小业务,小业务也可能成为战略方向。ODM 的利润已越来越薄,没有自己的品牌,只会越来越被客户控制。不仅要做自己的品牌,还要做高端。
2012 年秋天的一个夜晚,余承东怀着绝望的心情,把上述想法发上了微博,也不怕泄密,因为那时他并不火,也没有人会在意他说什么。直到 2015 年手机业务渐有起色。
从设备商到消费者业务、再到数字化生态体系,这个过程是华为摸索出来的,经历过不断试错。每个转折点,都能体现华为的海外化生存方式,包括战略形成机制。
一位华为俄罗斯中层员工曾对《财经》记者说,在海外战场中,能看出你是哪一类的公司。你是直接退出,还是耐心坚守,或是推倒重来,都取决于公司的基因。
更大的挑战
不过,就算直到今天,戢仁贵也不敢说完全理解了欧洲。在海外,华为仍然在找寻独特生存方式的路上。以消费者业务为例,2016 年华为坚持全球品牌营销框架,为的是品牌全球化。今年起,戢仁贵向国内领导汇报的内容已变成了如何在全球化框架下,更好地做本地化。
对本地化的探索,可视为华为在海外市场的新竞争力,团队跟市场走得近,积累了一整套数据,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尺寸而不是别的,消费者的数据给出了答案。
华为的阶段性成功至少说明,中国公司不是没有机会,这个标杆市场的玩家也越来越多。今年 6 月,就在小米进入欧洲后不到一个月,OPPO 高调宣布进军欧洲,直接把新品发布会开到了巴黎卢浮宫。
“我们不能有短板,同时还要做得更好。在品牌得到欧洲消费者认同方面,我们需要超越对手。”戢仁贵认为,这意味着要快,要比对手更快,挑战是如何做到引领创新。
最近,戢仁贵有了一个欣慰的发现。华为手机新推出的极光色已经带动了欧洲的消费者时尚,尤其是对颜色敏感度高的南欧,对新颜色的接受度已越来越高。就在 2016 年之前,欧洲人还偏好黑、灰、蓝,对黑色的钟情度高达 60%。
如果上升到机制和方法论,这就是本地化链接的效果:在本地构建研发能力,在设计、文化等方面汲取本地经验。无论是终端业务、还是 ICT 企业级业务都在实践这种操作,两者之间还能形成反哺良性互动。
华为 P20 中的 AI 基础研发,就诞生在华为法国研究中心。自 2003 年起,华为已经在法国建立了五个研发中心,其中两个聚焦 AI,一个聚焦 5G,吸引近百名本地研发人员加入。
施伟亮介绍,法国长于数学和算法,研究中心让华为在 5G 领域比竞争对手领先了六个月。在意大利米兰,华为还兴建了微波技术、射频、算法等研究中心。每年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达到了总收入的 20%。
华为一方面加紧投入研发,另一方面围绕数字生态,扩大合作伙伴关系。包括与欧洲 100 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协议,扶持当地的中小企业。手机终端方面的生态挑战最为明显。 “在国外我们主要和 Google 合作用 Android 的生态系统,这对产品本身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要摸索和当地渠道销售网点更好的合作模式。” 戢仁贵表示。
一位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总结,华为得以领先的原因是研发投入、野心以及背后的强大执行力。
执行力的关键是本地的人才队伍建设。“你可以不懂,但你得找懂的人。找来懂的人,你信任不信任他,你敢不敢授权力给他,你敢不敢相信他、让他去做?”彭博对《财经》记者说道。
这不仅是华为长期以来面临的挑战,更是所有想进入欧洲的中国公司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市场的拓展可以很迅速,文化的融合却是细水流长的。彭博回忆,在华为所有的海外市场中,因为文化优越感,欧洲的本地化是最难的。2007 年,他刚到欧洲,每天都要被自己的本地员工下属挑战,“他们不认可华为,也不认可华为的方式。”
办法就是尽可能找到那些契合华为价值观的本地精英,并且赋权。目前,华为西欧团队的骨干都是当地人。其中终端团队从 2016 年的不到 200 人增长到了现在的 600 多人,超过一半是本地员工。而华为法国的本地化更彻底,总共 950 人中,80% 是本地人。
每次面试时,在对方经验和技能都满足的前提下,戢仁贵还会再额外问一个问题:你认为华为在未来两三年会达到什么高度?“如果他不相信华为能够超越三星和苹果,我就不需要他。”他说道。
当华为在欧洲逐渐成为一家有影响力的公司时,本地员工也会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戢仁贵说,他们开始融入华为,能够 24 小时开机,甚至在周末主动去办公室加班,或者出差。在这背后,是华为在西欧不断迭代和修正的融合姿态,新的故事还在继续。
4.马斯克表示尽管“九死一生”但他仍然考虑移居火星
新浪美股讯北京时间 11 月 26 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正在考虑移居火星,他觉得自己有 70% 的几率达成心愿。
“我很清楚该怎么做,”这位特斯拉的创始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是说搬到那里去。”
他还暗示,此举可能是永久性的,他表示:“我们认为你可以回来,但我们不确定。”
现年 47 岁的马斯克此前曾表示过自己想去火星旅行的雄心。在接受采访时,他提到了自己能够活着乘坐 SpaceX 火箭探索这颗红色星球的几率——70%。
与科学家比尔-奈(Bill Nye)等专家的想法相反,这位出生于南非的商人表示,他认为 7 年后可能会有这样的航班,票价“大约几十万美元”。
马斯克表示,他知道去火星旅行可能会是致命的。
“你在火星上死亡的概率比在地球上高得多,”他说。“这不是个简单的事情。你要在一个小罐子里穿过深空,很有可能会死。”
如果他成功登陆火星,他希望“不间断地建造基地”。他说,将不会有“太多的空闲时间”。
“即使做了这些,那仍然是一个非常恶劣的环境。所以,你很有可能死在那里。我们认为你能回来,但不能肯定。现在,这听起来像是富人的逃生出口吗?”
马斯克还表示,他认为“登陆火星的广告就像沙克尔顿登陆南极的广告一样”。
1914 年,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在准备探险队到南极去的同时,据说还在伦敦的《泰晤士报》刊登一个广告,上面写道:“真正的男人渴望危险的旅程,微薄的工资,严寒刺骨的天气,长达几个月的黑暗,永远存在的危险,没人相信能够安全返回,不过一旦成功将会获得无上荣誉和认可。”
该广告已获得沙克尔顿基金会的认可。然而,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假的。
【每日学习必备】
【Linux面试真题】- 终止一个前台进程可能用到的命令和操作是什么?
A kill
B <CTRL>;+C
C shut down
D halt
正确选项为:B
【Python面试真题】-how do I iterate over a sequence in reverse order?
for x in reversed(sequence):
... # do something with x..
如果不是list, 最通用但是稍慢的解决方案是:
for i in range(len(sequence)-1, -1, -1):
x = sequence[i]
<do something with x>
>【就业喜讯】
【学员喜讯-730期】设计师零基础转行学Python收获25W年薪,马哥的课程很强大!
【今日直播课】
1、年薪30W的爬虫工程师必备特技-网络编程及Web爬取实战!(15:00-16:00)
2、Linux自动化后,运维可以补这些技能!(20:00-21:00)
【近期开班】
Linux面授班:2018年12月10日(北京)
Linux网络班:2018年12月08日(网络)
Python面授班:2018年12月24日(北京)
Python网络班:2018年12月29日(网络)